[家教知识小课堂]面对叛逆期的孩子,父母要学会倾听,利用非暴力沟通进行引导
现在的孩子叛逆期过于早,父母不知从何时发现,以前乖巧的孩子变得不听话,现在他们一听父母讲话,就开启暴走模式。在日常生活中,他们一言不合就开始开战。比如,在家里,孩子吃完晚饭,父母让其去洗澡。他们半推半就,告诉父母立马过去。可是半个小时过去了,孩子依旧没动。然后父母就开始对他们有意见,两个人瞬间火药味很浓。面对青春期的孩子,我会注意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,避免自己和孩子沟通变成战场。
叛逆期的孩子会出现哪种行为
第1、孩子自控力不好
处于青春期的孩子,他的脾气异常火爆。动不动因为一些琐事就大发雷霆,这是他的自制力的表现。在日常生活中,父母对孩子说一句话,孩子就会异常敏感。当父母和他们意见不合,他们就会拒绝接受父母的批评,然后就会选择开始暴走模式。
第2、比较在意个人的形象
叛逆期的孩子对自己的形象要求非常高,他们会做出异于常人的举动。这正是他们叛逆的心理,父母会使其进行思想教育。
可是这样他们会反感,长此下去,他们和父母的沟通就会变得异常困难。两个人会出现无法逾越的鸿沟,这都是孩子在意个人形象的问题。
第3、注重存在感
这时期的孩子他的存在感特别强,他们非常讨厌父母对自己评头论足。还有父母和他们沟通的方式,这样的环境下,非常容易煽动孩子的情绪,很容易引发两个人之间的矛盾。
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个大人物,可以安排自己。父母在平日里老是干涉自己的行为,会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,让其有激烈的反抗。
为何很多父母觉得叛逆期的孩子会难管
原因1、父母缺乏耐性
父母和孩子在沟通中,父母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。丝毫不顾及他们的感受,对其缺少教育的耐性。平时又不喜欢听别人说,慢慢地让其产生厌恶的感觉。
还有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渴望获得父母的鼓励。很多时候父母就是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,就会对他们各种打击。同时又有独权主义,让其什么都听从你们。会令其处于难以管教的状态之中。
原因2、孩子会受周边的环境影响
当你家孩子刚踏进校园,他会感受校园的周围变化。可以快速融入集体生活。可是当旁边的人稍微有变化,他们就会立马感知出来,并且会令其受到影响。假设你们不改变他们,等到时间流逝。叛逆期的孩子就会出现难管的问题。
原因3、孩子会对父母的话存在疑惑
孩子在三岁之前,对父母的话是唯命是从。那时的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,可是随着他的年龄的增长,孩子就会开始独立起来,这时候他们听着父母的话,会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。
同时也会对父母的话存在疑惑。在日常生活中,父母他们话多,就会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,同时他们也会开始反抗起来。
孩子为何不听话、难以管教
原因1、孩子的想法不善于表达
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,经常习惯性去堵孩子的嘴。平时又不考虑他们的需求,总是把问题积压在那。可是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他们的想法会越来越清晰。他们面对一些要求时,并没有得到满足。
就会展现叛逆的感觉,他们的世界非常简单。只是想好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。他们的不善于表达,才会让父母觉得难以管教。
原因2、孩子觉得父母的控制欲太强
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太过于强烈,孩子就是他的一切。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,孩子青春萌芽的时候,孩子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,出现难以驯服的情况。然后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情况下,就会冲突升级。
面对叛逆期的孩子,父母要怎么做?
首先、从日常饮食以及睡眠开始
俗话说得好,自律代表一个人的品性。平时让其多做一些培养习惯的事情,比如,每天早上让其自己穿衣服。然后再开始刷牙,做好准备工作,每天步行去学校。
平时睡觉时间根据季节变化,春夏季节安排在晚上10点钟,秋冬季节在八点半就可以。每天让他们保持一个充足的睡眠即可,他们有个合理的时间表。平时饮食营养均衡就行。
其次、父母注意自己和孩子说话的方式
大部分父母遇到孩子叛逆期,基本上就是用命令的语气。他们本来就想成为大人,你们一味地阻拦他们,只会让其感到愤怒,孩子只会越来越反抗,跟父母背道而驰。
还有说了一大堆道理,孩子压根理解不了也白搭,平时父母对他们少些批评,多点表扬孩子,对他们多一些认可。这些举动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表扬。
再者、注意引导孩子
父母是孩子的镜子,如果父母是个喜欢大吵大闹的人,他们就会受你们的影响成为一个情绪比较大的人。还有父母没有责任心,他们也会受你们的影响,成为没有责任心的人。
父母不在家做家务,孩子也会不做家务,父母改变自己,给他们带去正能量,父母需要调动他们的情绪。平时多引导孩子,让其不断地去练习。令其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,他们也会变得越来越优秀。
学校寄语:
父母需要搞清楚他们叛逆的动机,他们自控能力差。父母就要改变思路,少对他们进行一味地说教。孩子那段时间注意个人形象,父母不要随意抨击他们。
平时在家里,也要让他们参与进来。多让孩子交流一下,让其有存在感。父母面对孩子的青春期,改变他的饮食结构,晚上睡眠要得到充足。父母也要注意自己和他们沟通的技巧,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他们。